为什么你越让步,反而越受牵制呢

最近这段时间,我一直在读一部名叫《情感勒索》的心理学经典。在这本书里,作者苏珊·福沃德,通过大量生动详实的情感案例,对亲密关系中长期存在的“被迫妥协”现象,做了详尽的类别分析。

虽然这里面值得讨论的方向有很多,但要论到最能触动我的,还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“老好人式无奈”。

不擅拒绝他人,讨厌陷入纷争。在别人眼里,几乎就是一个“吵不起来架”的人。

可是,不起争执,就一定能避开争执吗?生活经验告诉我们:多次主动的让步,其实并不能彻底消除矛盾,不仅如此,还极有可能与对方形成“你退ta进”式的无限妥协定式。亲密关系中的为爱让步,为何只能起到如此荒谬的效果?在读了《情感勒索》这本书后,我有了一些新的想法。

以前在家的时候,常听外婆念叨:“忍一时风平浪静,退一步海阔天空。”

小时候不懂,反而觉得奇怪:

外婆在家这么说一不二的人,怎么还会怕和人吵架?

但随着时间的推移,我慢慢发现,当家里有人面露不悦,尤其是在对方拔高音量,摆出一副要大吵一架的态势时,外婆就会近乎本能地开始手抖。一开始,我以为那是隐忍的“怒”;直到听了外婆小时候的经历,我才明白,外婆的手抖,其实完全是出于对“怒”的惧恐。

害怕愤怒带来的后果

(1)怕被对方伤害

“割猪草、捡柴、做饭,稍有一点没做好,就要挨打。拿那么细的柴枝,‘唰’起来呜呜响,就直接往你身上抽。你越躲,他就抽得越狠。”

“那打得才叫一个疼啊……”

为什么你越让步,反而越受牵制呢

儿时的痛苦经历,让外婆对他人的“愤怒”产生了几乎条件反射的惧怕心理。害怕他人的愤怒,害怕由愤怒带来的伤害,于是,远离愤怒,自退一步,便成了外婆对“怒”字的应对措施。

(2)怕被对方抛弃

长大成人后,有了尊严,有了体面。像小时候那样的“挨打”经历,几乎是再没出现过了。但,成年世界中,亲密关系间的愤怒,依然可用别的方式进行表达

“我也不知道是哪里得罪了他。每天回来板着个脸,看到我就跟没看到一样。可以几天不说一句话。”

为什么你越让步,反而越受牵制呢

视而不见、充耳不闻的冷暴力,会在亲密关系中,直接伤害到对方的内心。被无视,被抽离掉所有的关心,无异于是在向被冷暴力的一方宣告:“我已经不想再在乎你了。”

恐惧愤怒,害怕愤怒带来的后果。所以在不断地逃离和退让之下,逐步造就了“一旦预见到有吵架的苗头,就立马噤声远离”的本能。

习惯性忽略自身需求

在《情感勒索》一书中,苏珊·福沃德提到了一个概念,阿特拉斯综合征。(注:“综合征”为医学名词,所以这里的“征”并不是错别字哦~)

具有这一症状的人,总是深信他们必须独自解决所有问题,并把自己的需求放在最后。

可是,总是把自己的需求放在最后,甚至是习惯性地忽略掉自身需求,长此以往,又会给对方带来怎样的影响呢?

不知大家是否记得,19世纪末,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所做的一个著名实验:

喂狗吃肉之前,总会先按蜂鸣器。久而久之,狗在听到铃响时,就会像看到肉一样流下口水。

在生物本能(见到肉流口水)的基础上,附加上人为条件(响铃后可吃肉),长期重复后,便会使之形成条件反射(听到铃声流口水)。

相对应地,如果是以人为主体——

满足自己的需求,是本能;在对方表达不满或愤怒时,割舍自身需求,让步满足对方的需求,是人为条件;长期重复后,便会形成“对方一生气,自己就让步妥协”的条件反射

常有人问,为什么自己越让步,对方就越得寸进尺?

可是亲爱的,一个连自身需求都可以无视的人,又该拿什么和对方谈尊重呢?

摆脱牵制的正确态度

(1)明确需求

习惯忽略自身需求的人,在意识到自己“不断妥协”的窘境后,首先要做的,不是“忿然觉醒式”反抗,而是应该明确自己的需求。

在彼此交流时,我们需要的是剑拔弩张的情绪宣泄,还是客观友好的沟通氛围?什么因素会让我们感到闪躲惧怕?针对这段关系,这次事件,我们希望达成一个怎样的效果?

明确需求,理清思绪。才是摆脱牵制的根本基石。

(2)划出雷区

划出雷区,即阐明自己的原则和底线。再具体一些,就是“绝不会容忍”的事情。

当天有矛盾,当天不解决,冷战、拖着,这是我最不能容忍的事情。

为什么你越让步,反而越受牵制呢

如果“不让问题隔夜”是彼此定下的铁则,那么,就得在沟通时表明自己的态度。

为什么这会是“雷区”?触犯以后会对彼此有什么影响?

因为问题隔夜后,容易让情绪发酵,造成更大的误会。隔夜,说明对彼此间存在的问题不再上心。让彼此带着愤懑相处,不利于这段关系的长久。

出发点,是为了彼此共同的目标——使这段关系长久。划出雷区,是为了守护长久的和谐。

(3)合理表达

明确需求、划出雷区后,接下来要做的,就是正视事实,坦诚表述

“我希望以后你能不再摔东西。”不摔东西,属于明确的表述。

“你以后要是能不一生气就发神经,什么都好说。”发神经这类带有攻击、指责性的词,说出口,就是有预备引战的意思。

对于主观倾向太强,非客观事实的陈述,说了无益,不如不说。

亲密关系中,若能好好说话,又何必咄咄逼人?面对成年人的愤怒,若能沟通化解,又何必节节退让?我们应该知道:好的关系,从来都不是割舍自我,一昧退让出来的。

相关文章
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发布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 2211788188@qq.com 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llvan.com/211082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