对方觉得不合适被分手,怎么挽回

今天想要和大家分享的内容是:突然遭遇被分手,我们应该怎么挽回?

一对伴侣在亲密关系里面,难免会遭遇一波三折,才能达到我们想要的幸福终点。

这其中的一波三折,就已经包含了分手、分别、分离这类的负面因素,这是在亲密关系中无可避免,也不能被忽略的问题。

很多同学在遇到自己伴侣,突然向自己提出分手的时候,有多少人会陷入分离焦虑,陷入自我迷茫,陷入情绪崩溃之中?

当这些同学面对自己一团乱麻的情感问题的时候,自己也束手无策,也难以处理了,因为一直缺乏有效处理情感问题的能力。

接下来,会因为分离产生的负面情绪,将我们淹没到窒息,促使我们选择自救。

理智一些的同学会选择向外界求助,问一问亲朋好友的意见,即使那些意见不够有效,甚至有些糟糕;

糟糕一些的同学,可能会毫无理智地做出更加糟糕的挽回行为,比如常见的死缠烂打、威逼利诱,导致结果越来越糟糕,最后甚至难以收场。

我们现在都知道,挽回成功的前提,是将我们自己改变提升得更加优秀,作为后续亲密关系共建和谐的前提积累。

然而,很多同学所谓的改变,无非就是痛哭流涕,表示自己愿意痛改前非,指天发誓,做出承诺和保证,以为这些就是自己伴侣的核心需求,以为自己做到这些,伴侣就应该选择和好如初。

很多同学都会有这类的思维方式,认为自己以后不再做同样类似的不好行为,就可以叫做已经改变自我了,甚至主观上认为自己想要改变的,就是对方的核心需求。

实质上呢?

这一类的行为应该叫做:“错误的换位思考”,主观上用自己的思维、需求、期待,替换了伴侣的思维、需求、期待。

你的伴侣可能需要的是一个苹果,你却在努力地种植一棵梨子树,废了九牛二虎之力把梨子种出来了,兴冲冲地递给伴侣却遭到了拒绝,你还会因此产生抱怨和不满,认为对方狼心狗肺,完全不念及你的深情。

你在挽回中越是持有这样的思维和心态,越是在开倒车,越是在无效努力。

因为你根本没有意识到,自己伴侣想要的核心需求到底是什么,你的伴侣依旧还会觉得被你忽略了,被你忽视了,被你推得更远了。

于是呢?

你拼命的讨好,拼命的努力,伴侣却觉得两个人越来越疏远,而不是越来越亲密。

这是因为什么呢?

你的努力是错误的方向,也错误的循环了之前错误的行为,最后,你们两个人爱得两败俱伤。

面对突如其来的分手,我们应该怎么做,才能更好的挽回伴侣呢?

分手这种事情,多数都是亲密关系中的两个人,在过去积累了很多问题之后,因为长期被忽略,长期难以处理,导致集中爆发的一种现象。

看似好像因为一件事情、两件事情才会分手,但事实呢?

在分手之前,两个人肯定已经发生了,不止一次的争吵和矛盾,这些矛盾和问题,又得不到有效解决,对方才会对你无法忍受,恰好有一件事,成为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。

两个人只能选择用分手收场。

我们如果只是简单地改善一个问题,或者在一件事情上面发生态度的转变,是根本无法彻底挽回对方的。

这样做,我们只会让对方处于一个尴尬的局面,一边是实在无法忍受你,想要离开这段关系,一边是觉得你也在努力改正,不应该这样轻易放弃这段关系。

实际上,这样的状态根本无法维持太久,因为我们一旦无法解决根源问题,这样做无非就是将分手延缓一段时间罢了。

经常讲到:“我们是在创造新的互动相处模式,而不是具体几件事的做法。”

唯有这样做,才能真正的让对方逐渐回心转意。

你应该明白:“长期的两性亲密关系是非常考验人的,考验你维护关系的能力,考验你维持关系的内驱力。”

两个人出现矛盾的时候,一定要有效地沟通进行解决,而不是采取回避和攻击姿态,不要心里面想着,怎么样才能结束争吵,而是找到问题发生的原因,然后尽力去解决问题。

我们要学会维护感情中的陪伴和新鲜感,不仅要学会唤醒两个人过去的温馨和回忆,也需要新鲜感来创造新的回忆和加固感情。

这就是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一些心得,希望你看完之后,心里面能有一个答案。

希望大家从今天开始起,学会坦诚,平和地去进行沟通,表达自己真正的诉求,学会了解一下对方真正的需要是什么,然后才会得到真实的结果。

一定要记住:永远不要通过作贱自己,贬低自己,伤害自己的方式跟对方沟通。

能让自己这样做的人,不值得这样做。

我们可以通过自我提升,客观地评估自己的价值,约束自己的欲望,搞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的是什么。

更多情感专题情感挽回,关注琳凡情感网,内容了解。

对方觉得不合适被分手,怎么挽回

相关文章
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发布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 2211788188@qq.com 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llvan.com/140729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